听新闻
放大镜
小黄楼很小,很旧
2021-04-21 09:40:00  来源:检察日报

  时至今日,我始终坚信,人生的成功是努力和命运的结合体,每一次好运都是持续努力的结果。

  历经十年浩劫后,1981年筹建,1982年重建,通化铁检距今已有40年历史。最初的干警是由铁路分局机关选派,公安处干警和学校老师抽调,还有站段工人选拔上来组成,与铁路法院同在一栋日本侵占东北时修建的二层小楼里办公。由于办公楼外墙刷着厚厚的黄色涂料,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小黄楼了。

  1.

  相传这栋楼原先是日本人的医院,人们时常怀疑侵华日寇在小黄楼里害死过人。很多老同志每每讲起原先一个人值班时,夜深人静常常能听到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感觉很害怕,就再找一个人陪伴值班。其实,无非就是楼房老旧,有老鼠在房梁和地板下活动或风吹过房屋裂隙发出的声响而已。

  小黄楼很小,很旧,也很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正是小黄楼的真实写照,但干警们以院为家,以《陋室铭》自勉。若干年后,时任副检察长的冯文杰专门写了一篇《小黄楼》,用以勉励新人和纪念那段历史,荣获当年沈铁分院演讲一等奖和荣登《检察日报》。

  新组建的办案队伍很快在1983年的第一次“严打”行动中得到了检验,干警们通过办理大量案件,对照法律条文一一核查,仔细甄别,办案水平与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很快成长为优秀合格的检察干警。

  那时的办案条件很简陋,全院只有一辆老式长江750边三轮和两辆自行车为“办案用车”,直到1997年,还会经常看到时任公诉科长的沈科长同助手一起骑自行车或步行去看守所提审,长期以院为家和一心为公的素养已然成为铁检人的特点。

  老检察长姓陈,外号陈大橛子,铁路信号工出身,1993年从铁路法院副院长调任检察长,出了名的正直无私,说情者避而远之,贪腐者闻之色变,任内两名干警因贪贿被清理出检察队伍。法院占用检察院楼顶扩建办公用房,他不顾多年交情同法院院长力争曲直,直至面红耳赤,最后为铁检争取到一层办公用房,极大地缓解了检察院办公用房紧张问题。

  1994年5月,院里接到扶持浑江地区一户均是重病的张姓夫妻贫困户任务,实地走访后,陈检认为不能简单送点米面油解决温饱了事,应该真正负起责任,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在他带领下,专门为贫困户制定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并号召全院干警共同捐款1300余元为贫困户购买一头已带仔的母牛送交其放养繁育,同时联系铁路工务部门为其子安排了一份长期铁路临时工作,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转年春暖花开,贫困户夫妻背着两大篓山蕨菜专程来到我院报喜:经过一年的努力,去年的一头牛现在已经变成了三头,有了养殖经验,夫妻俩打算扩大养牛规模;儿子工作努力,夫妻俩的身体状况也已好转,生活已经开始富裕。知道检察院不收礼,他们特意上山采摘山蕨菜,希望全院干警收下他们的心意。这次成功的扶贫工作后来被上级机关汇总为扶贫经验在沈阳铁路局扶贫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事例。

  2.

  那时的铁检机关办案经费特别紧张,加之正在新建办公楼,为了节省资金,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陈检带领大家厉行节约,自己动手维修院内的桌椅板凳门窗,带着司机对车辆自行维修保养;为了给大家建一个自行车车棚,带领年轻同志挖车棚地基,年轻同志累得干不动了,他还在土坑中一锹锹挖土;在支援铁路车辆段打扫列车卫生活动中,主动挑选列车最脏最乱的厕所和车厢连接处作为分担区。在他不断以身作则带领下,干警们逐渐默认他为榜样,以致后来条件好转时也无跑冒滴漏的事情。

  副检察长冯文杰是语文老师出身,戴一副近视眼镜,讲话文通理直,历任办公室主任、法治科长、主管自侦副检察长。2000年5月,通化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发生一起三名乘警在值乘期间与列车上两名盗贼相互勾结,盗窃旅客财产案,被公安处关押7天仍拒不交代犯罪行为。案件报送检察院后,冯文杰带人对犯罪嫌疑人开展讯问工作,仅用半天时间就让三名犯罪嫌疑人全部交代了犯罪事实。审判阶段,法院主张判处两名主犯缓刑,陈检和冯检一同到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使审判委员会对两名主犯的犯罪危害和社会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最终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分别判处两名主犯有期徒刑三年和二年。此后数年,通化铁检连续接办沈铁分院指定办理的相关案件,使数名执法人员受到法律制裁,其中两人为副处级一级警督。2007年,冯文杰调任图们铁路运输检察院任检察长。

  回想当年,最难忘却的还是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在他们留下的记忆里,始终有一些能够引导我们积极向上的东西,就像夜晚抬头仰望繁星时,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多是那些划过天际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能照亮心灵。

  当年反贪局的前身是检察院的经济科,也叫五科,1998年对外挂牌成立反贪污贿赂局。1994年,阮国有由分局机关工委书记调任通化铁检院任经济科长,一年多时间里,阮科长带领经济科共侦破通化铁路分局管内各类经济案件11件13人,超过建院以来侦办经济案件总和。

  铁路各单位多属于系统内上下级隶属单位,很多干部相互间熟悉,阮科长在分局工作时间较长,认识他的人很多,很多犯罪嫌疑人到案后,认识和不认识的都要托人找到阮科长说情,但阮科长总摆出一副冷峻的面孔,以至于后来同学聚会都没有人再找他。他转任法治科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见到他都不由得收敛起笑容。

  从重要岗位转任一般岗位都会有种失落感,但从阮科长身上从来都看不到这一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仍然还是那个尽职尽责的阮科长,除了负责法治科工作,做得最多的还是协助办案,从无怨言。最后一次,他协助反贪局到梅河口查办案件线索时,突发脑溢血倒在办案路上,年仅51岁。三年后,阮科长大学毕业的女儿来到分局机关工作。

  公诉科长马殿华,铁路工人出身,是最早一批被授予检察员资格的人员之一,工作上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法律知识,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院打扫办公室和走廊卫生,担任公诉科长后仍是如此。

  马科长豪爽大方,每次带领助手到看守所提审,只要过了午饭时间,都会自掏腰包请吃午饭。以至于办案繁忙时节,每遇人手不够,大家都愿陪马科长去看守所提审。

  马科长爱下象棋,别人走错了都要悔棋,马科长从不悔棋,且不计较别人悔棋。老孟科长最愿意同马科长下象棋,别人也爱看他两人下棋,老孟科长同马科长下棋走错后是一定要悔棋的,马科长先是假装不让,后在老孟科长的坚持下再让其悔棋,老孟科长亦知其中玄机,每遇此关节,二人必定要反复几次,围观者起哄嬉笑,俱得其乐。

  有段时间没看见马科长来上班,后来听说他病了,看到躺在病床上瘦骨嶙峋的马科长,心中好一阵难受,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马科长早在一年前就知道自己病了,为了不耽误工作和不给组织添麻烦,一直都是默默承受病痛的折磨,直至不能上班,也没有告诉大家。马科长走时53岁。

  3.

  有一位建院初期从公安调入的老科长刘沛堂,初次相识是在铁路二中门口,只见一位个子不高、体格健硕的老人肩挑扁担准备上山种地,同行老同志介绍说是我院退休的老批捕科长,脾气倔得很,原籍山东。后来老人到单位办事遇见几回,每次都有打招呼。再后来有一天,单位接到公安通知,说二中门口发生一起抢劫案,一老人在阻止嫌疑人逃跑过程中被杀害,有人认识老者是我院退休老科长刘沛堂!单位领导立即带人赶往医院,抢救室病床上,揭开盖在老人遗体上的白床单,老人手臂还呈张开状,上身满是血污,一把长长的单刃匕首还插在老人左臂上没有拔出,足见当时搏斗的惨烈。

  犯罪嫌疑人是在别处抢劫一名妇女后躲进老人居住的楼房门洞里,老人下楼时发现嫌疑人行为诡异,进行盘问时被嫌疑人残忍杀害,群众听到呼喊赶到时,只看到犯罪嫌疑人逃跑的背影。由于嫌疑人一直没有被抓获,也没有现场目击证人,老人家属为其申请的见义勇为一直没有被市里批准。近二十年过去了,此事一直遗憾地留在大家心中,每每谈起,都唏嘘不已。

  人间故事,沧海桑田,若干年来,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富清还有检察机关的郭恩慧等等英雄模范,一直都是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身边的好多同志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从2009年全面实施国家司法体制改革以来,平均提职调整晚七年,改革后月平均工资收入少2000多元,全体铁检干警不计个人得失,大力发扬舍得精神,全力支持改革。2015年9月,通化铁检完成全部司法体制改革目标,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拓展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深入推进平安铁路创建活动,为通化铁检的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40年倥偬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黄楼,九十年代新建的六层大白楼,直到2019年11月搬入通化市检察院办公大楼,通化铁检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蝉变过程,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干部和法律精英。

  (作者单位:通化铁路运输检察院)

  编辑:刘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