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2022-09-26 10:43:00  来源:检察日报

  历代都有一些关于“采集药草”的诗歌,人们习惯称之为“采药诗”。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就是其中一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以问答式记录了寻访隐者即采药师的始末,寥寥几字,意境悠远,至今依然脍炙人口。采药诗是诗歌与药草完美结合的文学瑰宝。一吟一咏间,流淌着诗歌韵律,也闪烁着文化自信的光芒。

  采药诗发端于周代,从《诗经》中可以管窥参证。《诗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可食用,种子和全草有清热利湿、止泻明目之效;《诗经·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蘩”植物名,即白蒿,可食用,可治疗风寒湿痹、疥癞恶疮。其他篇什还有“荇菜”“卷耳”“蕨菜”“薇”等。据统计,这部反映周代社会的诗歌总集,所记载的可药用植物达一百余种。当时民间“采食”未必意识到“药用”功能,直到秦汉,这种无意识才有根本性的转变,但这些诗歌为中医“药食同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老庄玄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热衷于炼丹求仙。有关采种药草、研究本草的诗文也大放光彩。此时采药诗往往一首之内涉及多种药草,如庾阐《采药诗》:“采药灵山㟽,结驾登九嶷。悬岩漏石髓,芳谷挺丹芝。泠泠云珠落,漼漼石蜜滋。鲜景染冰颜,妙气翼冥期。霞光焕藿靡,虹景照参差。椿寿自有极,槿花何用疑。”包含了石髓、丹芝、云珠(云母)、石蜜(冰糖)、鲜景(栀子)、藿、椿、槿等药材。同时,诗作开始注重情景交融的写法,江淹《采石上菖蒲诗》:“缓步遵汀渚,扬枻泛春澜。电至烟流绮,水绿桂涵丹。凭酒竟未悦,半景方自叹。每为忧见及,杜若讵能宽。”描写了遁世采药的所见所闻,并由此生发出虚幻缥缈、悲苦迷茫的人生感慨。

  到了唐宋,中医理论和实践有较高层次的发展,“医政同源、医文互通”形成广泛共识。文人皆以“通医”为时尚,创作大量多元化的采药诗,诗作有以下类型:其一,体现艰辛类,如陆游《雨中锄药》“老子不辞冲急雨,小锄香带药畦泥”,李端《与萧远上人游少华山寄皇甫侍御》“寻危兼采药,渡水又登山”等,如实记录了跋山涉川、萍踪浪迹的情形。其二,崇医重药类,如卢纶《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伍唐珪《山中卧病寄卢郎中》“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等,客观描绘了疾病折磨、医药至上的状况。其三,寄情山水类,如李中《贻庐山清溪观王尊师》“采药每寻岩径远,弹琴常到月轮低”,宋之问《陆浑山庄》“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等,无不弥漫着宁静致远、泉林问道的清趣。其四,开悟静养类,如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过了得幽寻”,释文珦《幽栖》“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等,都隐约映照了清虚养生、无为自省的心态。

  林林总总的采药诗,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采挖时间,张乔《谷口作》“晴朝采药寻源去,必恐云深见异人”,是晴日;徐铉《和萧郎中午日见寄》“细雨轻风采药时,褰帘隐几更何为”,是雨天;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是春季;陆游《幽居》“春雨负薪兰渚市,秋风采药石帆村”,是秋时。这些“顺应四时、和于时节”的自然遵循,是采药师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深邃的思索。

  此外,诗中还展示了形式多样的采药容器。有的用“筐”,如白居易《采地黄者》:“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有的用“篢(箱笼)”,如陆游《采药》:“篢子辩称细箬新,独穿空翠上嶙峋”;有的用“篓”,如梅尧臣《和韩五持国乞分道损山药之什》:“欲分栏下苗,驰奴仍置篓”;有的用“囊”,如佚名诗“脚踩云烟背负囊,不分寒暑采药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目前所见到的采药诗,除大部分来自诗集史书外,还有极少部分来自古画题款或题跋。明代朱约佶所绘《采药仙人图》,题款曰:“先生醒醉定无极,无极有象生玄汁。捉得归来神鼎烹,夜深青凤中天吸。靖藩云仙诗画。”其实就是一首聊侃采药兼谈煮药、服药的七言诗。再如清代沈宗骞所绘的《天台采药图》,题款曰:“蓝桥何处看茫茫,满洞春光好护藏。一被桃花随落涧,却教流去赚仙郎。仙郎有伴好寻源,度得山梁合遇仙。云岢霞帘春昼永,山中一日世千年。壬寅中秋芥舟沈宗骞。”也是一首即兴发挥、虚实结合的采药诗。

  时至今日,美术界从采药诗所营造的意境中汲取灵感,以华佗、孙思邈等古代名医为形象,创作了一批上乘的艺术品,如集体创作的雕塑《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书画家范曾创作的国画《李时珍采药图》等,取得不同凡响的社会效果。此外,有些采药诗还被中医机构活用为对联、宣传标语,如某药业公司的门联:“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就是出自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这些古诗今用实例,某种意义上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焕发出的全新生命力。

  编辑:刘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