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酷吏的两面
2021-02-19 11:18:00  来源:检察日报

  酷吏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指历史上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如汉代郅都、张汤、董宣,唐代周兴、来俊臣。《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金史》等均有酷吏列传,说明酷吏现象在历史上绵延不绝。儒家传统文化提倡仁爱,推崇“循吏”贬斥酷吏,认为酷吏实施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是“苛政暴虐”的表现,加之酷吏多无善终,因此酷吏在历史上恶名昭著。但是,这样评判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酷吏包括两种类型,像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把他们看成是凶暴残忍的虎狼、助纣为虐的鹰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不为过,但对于那些因严格执法、不怕得罪权贵而遭人忌恨、落下酷吏恶名的正直官员,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单打入另册,确实有“误伤”的成分。

  古代正直的酷吏,除了性格冷血、执法严酷之外,其他方面讲应该都符合一个“好官”的标准。首先,他们嫉恶如仇、执法如山。西汉郅都在济南做太守时,捕杀当地豪强,豪强对他又恨又怕,称之为“苍鹰”,他还敢在朝堂上训斥大臣,甚至对皇帝的儿子也毫不留情;东汉周纭“奉法疾奸,不事贵戚”,外戚窦笃权倾朝野,其家族中人所为不法之事,都受到周纭的追究查办;东汉董宣更厉害,皇帝妹妹的家奴杀人受其庇护,董宣硬是在路上拦住了公主的车将凶手当场格杀,公主投诉,皇帝要董宣道个歉算了,董宣宁死不从,被誉为“强项令”。

  其次,他们铁腕治理,尤其在治安方面政绩突出。郅都上任一年多,济南“郡中不拾遗”,他守边的时候,匈奴害怕,不敢进犯,被称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西汉王温舒做广平郡的都尉,外地的盗贼不敢过境,及做上河内太守,只用三个月时间,夜里连狗叫声都听不到了;隋朝厍狄士文为贝州刺史时“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再有,他们为官清廉。郅都“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张汤死后遗产不到五百金,出殡时“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周纭家给不足,和妻儿做砖坯卖以贴补家用;董宣死后,只有匹布覆尸,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妻子相对痛哭。以他们所处的高位,锦衣玉食、家缠万贯绝非问题,清廉至此确是高风亮节。连司马迁也充分肯定郅都等人“其廉者足以为仪表”“虽惨酷,斯称其位”。如此看来,这些正直的酷吏其实和传统文化中的清官并无二致,并且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也有类似刚直、严酷的个性。如北宋包拯审理当朝权贵时,动辄“大刑伺候”,公堂上腥风血雨、血光四溅;明朝海瑞曾建议皇帝用暴虐刑法,恢复明太祖“人皮实草”及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野史还讲他5岁女儿因为受了家僮一块饼,违背了他清廉的要求,竟被他逼迫绝食而死,简直冷血无情到了极点。

  但是为什么包拯、海瑞头顶清官的光环,而郅都、张汤等等只能顶着酷吏的恶名呢?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酷吏不仅打击豪强贼盗,有时也牵连无辜百姓,特别在抓地方治安中,难免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如西汉义纵为定襄太守时,“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有罪无罪一起杀,令“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二是酷吏办案中主观臆测,滥用酷刑,重口供轻证据,多有冤假错案。例如张汤发明“腹诽”罪,如果在朝廷争议中,有大臣嘴唇微动,表情有异,就断定此人是对皇上心怀不满,即可以判处死刑。至于严刑拷打、刑讯逼供、轻罪重罚,在酷吏治内更是司空见惯,错捕枉杀之人不在少数。

  三是酷吏心如铁石,管治严厉,为官所惧亦不为民所喜。如西汉严延年任河南太守,“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让属下和百姓都觉得他高深莫测,因此胆战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清朝田文镜一心奉公、亲力亲为,为官也很清廉,但还是被朝野一致斥为“酷吏”,不论是官声还是民声都很糟糕,原因在于他为政极其严苛,在推行雍正皇帝的新政时,为完成任务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下属呕心沥血推行新政但因未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招来训斥和责打,百姓在丰年却因为其全力推行垦荒、摊丁入亩、缴纳积欠而不得不拖儿带女地逃难。

  四是酷吏多老谋深算,擅于玩弄权术。西汉赵禹和张汤共同制定“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搞得人人自危,手段可谓毒辣,《史记》中还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但历史的评价不能以今天的文明时代作为标准,换位思考,作为酷吏,在腥风血雨的政治环境中,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确实不行,正如电影《九品芝麻官》讲的“贪官奸,清官要更比贪官更奸才行”,故此也难免留下“奸诈”的恶名。相比之下,包拯、海瑞等清官虽然也是铁面无私、严酷无情,但是审理案件中爱民恤民,品行高尚不搞阴谋诡计,因而赢得口碑。

  同样是忠心事主、刚正耿直、两袖清风、不顾个人生死名利,却有清官和酷吏这两类天壤之别的名号,褒贬之分就在一线间,实在令人感慨。“正直的酷吏”也多无好下场,如同酷吏当年无情打击的那些豪强权贵一样,酷吏自己也惨遭屠戮、身首异处。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自己一心想当好官、青史留名,身后却千夫所指、留下滚滚骂名,若地下有灵,真是无限冤屈、永难瞑目。那么,历史是不是对于他们过于苛刻和不公了?

  毕竟,他们为国为君一腔衷肠热血,他们不畏权势不循私利,他们也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可能不如清官完美,但是和败坏朝纲的奸佞小人、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有着本质区别,不能一味以今日今时的标尺来一定短长。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目光从过去而非当下来审视古代正直的酷吏。无论当朝高官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法律,他们绝不法外开恩;他们在执法中“抑强扶弱”,如张汤“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这种风骨值得我们镜鉴。而酷吏的消失,恰恰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编辑:刘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