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史评】诈病的勾当
2021-02-25 18:37:00  来源:正义网

  生病本是平常之事,但在古代官场,什么时候“生病”却大有学问。这背后蕴藏着古代政治的微妙规则和复杂生态。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屡屡发生“诈病的勾当”。

  曹魏景初三年(239年),年仅35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8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是曹氏宗亲,想独揽大权,便明升暗降,让司马懿去做了没有实权的“太傅”。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架势,司马懿“推病不出”。恰在此时,曹爽集团的一位成员李胜要去荆州赴任,便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借口去探虚实。李胜来到司马懿家,只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臣衣冠不整,奄奄一息,连喝粥的力气都没有了。李胜把所见告诉曹爽,于是曹爽放了心,高高兴兴跟着曹芳小皇帝出城为先帝扫墓去了。这时候,司马懿却突然“病愈”,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曹爽集团,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司马懿之前的大汉王朝,诈病现象就十分流行,在正史中多有记载。

  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官至大司马。哀帝继位后,哀帝祖母傅氏和母家丁氏得势。傅太后下诏,命令王莽去职回府,以便把权力乖乖让出。于是,王莽“生病”了,准备辞官归隐。哀帝当然知道王莽不是真病,拒绝了其辞官之请。随即,王莽“病愈”归来,重新辅政。

  辞赋家司马相如20多岁就任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好辞赋,让司马相如常有知音难遇之叹。这时,受窦太后宠爱的梁孝王来朝,随行者中有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他们一见如故。于是,他以患病为借口,跟着这帮名士朋友前往梁地去了。他的“诈病”,为的是理想和友情。

  诈病的后果有时候会很严重。先秦时期,诈病自残逃避兵役的现象严重,按律要遭族灭。在后来的历史中,诈病也曾被当作一种犯罪行为。唐律中明文规定:“诸诈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若故自伤残者,徒一年半。”也就是说,试图谎称患病来逃避义务者,将被判处杖刑;如果斗胆通过自残等方式“弄假成真”,还会罪加数等。

  在唐代的官场中,的确有为诈病付出惨重代价的。唐太宗时,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被撤官问罪,皇帝想另选贤能。大家一致推荐才德兼备的卢祖尚。卢祖尚一时兴起就答应了。但回家后,卢祖尚却越想越害怕,最终称病不出。皇帝知道他是假病,三番五次派人劝说,卢不得已说了实话:“岭南瘴疠,皆曰饮酒,臣不便酒,去无还理。”岭南瘴气厉害,需要每天喝酒抵御,但自己却不会喝酒,去了恐怕就回不来。太宗听罢勃然大怒,遂下了斩杀令。可怜卢祖尚一代名将,30多岁就身首异处。

  很多时候,即使臣子因畏罪而托病请辞,只要不触碰皇帝的底线,皇帝还是会高抬贵手的。比如汉武帝时,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其表现不合上意,惹得武帝大怒,于是公孙弘只好引病回家。汉武帝深知其“诈病”,但还是批准了,没有治罪。后来公孙弘又被重新起用,终老于相位之上。

  自古以来,称病辞官是臣子们表达政治诉求、远离政治漩涡的生存手段;有时为了劝谏君王,也会谢病挂冠,可谓一种“无声之谏”。但病与不病,病之结果好坏,却尽显微妙的政治智慧与时代风尚。

  编辑:刘文林  

上下篇导读

 · 沙蜥
 · 婉转云雀声
 · 重归少年
 · 当智能化融入城市发展